弦外之音

首页 / 弦外之音
弦外之音

  • 色彩
    中性成语
  • 结构
    偏正式成语
  • 程度
    常用成语
  • 字数
    四字成语
  • 形式
    ABCD式的成语
  • 年代
    近代成语
拼音

xián wài zhī yīn

释义

原指音乐的余音。比喻言外之意,即在话里间接透露,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。

出处

清 袁枚《随园诗话》第三卷:“故言尽而意亦止,绝无弦外之音,味外之味。”

用法

弦外之音偏正式;作主语、宾语;比喻言外之意。

典故

范晔(398-445年),字蔚宗,顺阳(今河南淅川东南)人。南朝宋史学家。曾任尚书吏部郎,元嘉初年,为宣城太守,后累官至左卫将军,太子詹事,掌管禁旅,参与机要。元嘉二十二年末,以参与孔熙先拥立彭城王义康为帝案,事败被杀,年仅48岁。范晔不仅是一位史学家,著有《后汉书》,而且还对音乐感兴趣,尤其喜欢弹奏民间音乐,弹奏完后静静地回味飘荡在空中的悠长的余音,从而使身心都得到享受。

造句

1.他的小品太多,用旁敲侧击的笔法,常用弦外之音

2.我们都没有听出他的话的弦外之音

3.这句话简直是火上浇油也可能有弦外之音

4.意在言外的反义词是弦外之音、话里有话、隐约其辞。

5.他今天话中有话,你听出来他的弦外之音没有?

6.他很快就悟出了文章中的弦外之音。 

7.这番话的弦外之音,在场的人都听出来了。

8.听不懂弦外之音的人是煮鹤焚琴的好杀手。

9.令人意会是否有弦外之音,就是情苗已种下,而且成长得很快。

10.听其弦外之音这三长老仿佛已经到来多时,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全部耳闻目见了去。

反义词
成语翻译
英语:

implication

俄语:

подтекст <тонкий намёк>

德语:

Beiklang

法语:

sous-entendu

成语歇后语

胡琴上吊铜铃 | 二胡拉出笛子调 | 胡琴里藏知了 | 拉胡琴打喷嚏(pen ti) | 麦克风前拉二胡

成语谜语

响箭(打一成语) | 未成曲调先有情(打一成语) | 半月谈(打一成语) | 飞鸣镝(打一成语) | 千载琵琶作胡语(打一成语) | 未见宫商意已传(打一成语)

弦字开头的成语
  • 释义:弦:乐器上用以发音的丝线、铜丝或钢丝。言外之意。比喻话语中另有间接透露、没有明说的意思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弦歌:弦乐;绝:断绝。弹琴唱歌的声音不断。比喻教学活动持续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弦歌:弦乐。弹琴和唱歌的声音。泛指教学活动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弦歌:弦乐。弹琴和唱歌的声音。泛指教学活动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弦:琴弦,装上弦;鼓:弹。装上弦开始弹奏音乐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音字结尾的成语
  • 释义:比喻只求能够安身,并不选择地方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袅袅:宛转悠扬。余音:不绝之音。形容音乐结束后悠扬悦耳的声音仍然绵延不绝,回响在耳边。同“余音袅袅”。
  • 释义:《诗·鲁颂·泮水》:“翩彼飞鸮,集于泮林,食我桑黮,怀我好音。”郑玄笺:“言鸮恒恶鸣,今来止于泮水之木上,食其桑黮。为此之故,故改其鸣,归就我以善音。喻人感于恩则化也。”后用“泮林革音”比喻在好的影响感化下而改变旧习性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濮上:春秋时卫地,青年男女常歌舞幽会于其地。用以指靡靡之音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形容歌声美妙动听,长久留在人们耳中。参见“余音绕梁”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u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