狐疑不决

首页 / 狐疑不决
狐疑不决

  • 色彩
    贬义成语
  • 结构
    补充式成语
  • 程度
    常用成语
  • 字数
    四字成语
  • 形式
    ABCD式的成语
  • 年代
    古代成语
拼音

hú yí bù jué

释义

狐疑:狐性多疑;犹豫;决:决断。像狐狸那样多疑虑而拿不定主意。比喻同事犹犹豫豫;拿不定主意。

出处

南朝 宋 班固《后汉书 刘表传》:“表狐疑不断,乃遣嵩诣操,观望虚实。”

用法

狐疑不决补充式;作谓语;含贬义。

典故
  • 黄河的孟津、河津两处渡口河面较窄,冬天河水结成冰,车马可以从冰上渡过。刚结冰时人们不敢过渡,古人想出让狐狸先行通过的办法,因为狐狸多疑,边走边听冰下的水声,遇到狐疑不决时必须提防能否通过,狐狸能过就可以放心通行了
造句

1.事到如今,你不能再狐疑不决了。 

2.他优柔寡断,做事常常狐疑不决

3.他做事优柔寡断,狐疑不决,常常坐失良机。

4.听了他的汇报,经理自己也狐疑不决起来,暗想道:难道这是我错怪了他吗?

5.我军兵临城下,令守城敌军前来谈判投降,他们却狐疑不决

近义词
反义词
成语翻译
英语:

undecided

狐字开头的成语
  • 释义:比喻倚仗别人,虚张声势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比喻仰仗别人威势或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。同“狐假虎威”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传说狐狸能变成人形迷惑人,但不能使尾巴改变。比喻坏人的本来面目或迷惑、欺骗人的罪证
  • 色彩:贬义成语
  • 释义:《水经注·河水一》引《述征记》:“盟津、河津忄互浊,方江为狭,比淮济为阔,寒则冰厚数丈。冰始合,车马不敢过,要须狐行,云此物善听,冰下无水乃过,人见狐行方渡。”北齐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书证》:“狐之为兽,又多猜疑,故听河冰无流水声,然后敢渡。”后因以“狐听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像狐狸和老鼠一样潜伏、藏匿。形容胆怯躲藏的样子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决字结尾的成语
  • 释义:如同金属的刀斧砍物,骨制成的锥子解结。形容决断迅速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拖了很久,没有决定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亦作“沉吟不決”。犹言沉吟未决。 三国 魏曹操 《秋胡行》之一:“沉吟不決,遂上升天。”
  • 释义:亦作“沉吟未決”。迟疑不决。《晋书·石季龙载记下》:“ 猗 使 嵩 還 鄴 復命,幹 沈吟未決, 施 乃率壯士百餘人入 鄴 。”《太平广记》卷四百引 唐 谷神子 《博异志·苏遏》:“又自爲計曰:‘我得此寶,然修德亦可禳之。’沈吟未決。至夜,又嘆息不定。”《水浒传》第八二回:“天子聽罷,聖意沉吟未決。”
  • 释义:荡:冲杀;决:冲破堤岸。形容多次冲杀,每次都能突破敌阵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"狐疑不决"相关的名字
u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