声色俱厉

首页 / 声色俱厉
声色俱厉

  • 色彩
    中性成语
  • 结构
    主谓式成语
  • 程度
    常用成语
  • 字数
    四字成语
  • 形式
    ABCD式的成语
  • 年代
    古代成语
拼音

shēng sè jù lì

释义

俱:全;都。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。指人对不满的事表现得非常愤慨激动。

出处

《晋书 明帝纪》:“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:‘皇太子何以德称?’声色俱厉,必欲使有言。”

用法

声色俱厉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说话的语气。

典故
  • 唐朝翰林学士韦绶的儿子韦温在父亲死后出来做官,但他始终牢记父亲的遗训不能当翰林学士。唐文宗非常赏识韦温的才干,决定任命他为翰林学士,但韦温拒不接受。唐文宗声色俱厉去问他为什么,他只好承认是父命难违
造句

1.老板声色俱厉的责备把聚集在办公室外的职员们吓坏了。

2.母亲说话总是细声细语,从来没有声色俱厉地训过我们。

3.他发出的命令是坚定的但从不声色俱厉

4.老师一反平日的温和,声色俱厉地要求我们团结。

5.老校长声色俱厉地批评了小王。

6.伙计一不留神,把咖啡泼在西装少年的身上,少年即刻声色俱厉地斥责他一番。

7.孩子做错了事,应该对他讲明道理,耐心教育,不要声色俱厉地责骂。

8.他演讲到结束时,声色俱厉地喊起杀贼救国的口号,让在场的听众热血奔腾。

9.爸爸声色俱厉的对我说:“你这次考试怎么又没考好!”。

10.她插身进来,讲得声色俱厉,使得经理哑口无言。

成语翻译
英语:

loud voice and stern expression

日语:

声(こえ)も顔つきもきびしい

俄语:

делать грозный вид

法语:

ton et mine également sévères

成语谜语

彩调剧(打一成语) | 千红一哭,万艳同悲(打一成语) | 霹雳火(打一成语) | 曲罢曾教善才服,妆成每被秋娘妒(打一成语)

声字开头的成语
  • 释义:俱:都。一边诉说;一边哭泣。形容极其悲痛、哀伤的样子。
  • 色彩:贬义成语
  • 造句:他一说到伤心的地方,就忍不住声泪俱下
  • 释义:声名:名誉;名声;狼藉:传说中狼群垫草而卧;起来时把草踏乱以消灭痕迹。后借以形容散乱;引申为破败得不可收拾。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;不可收拾。
  • 色彩:贬义成语
  • 造句:这份杂志老是报导一些八卦消息,无怪乎声名狼藉
  • 释义:彼此串通,互通消息。
  • 释义:指朋友间思想一致,性情投合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迷惑敌人的一种战术;虚张声势说攻击东边;实际进攻西边。声:声张;击:打击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造句:警察识破了他声东击西的小伎俩。
厉字结尾的成语
  • 释义:原指周初《武》乐的舞蹈动作。手足发扬,蹈地而猛烈,象征太公望辅助武王伐纣时勇往直前的意志。后比喻精神奋发,意气昂扬。
  • 色彩:褒义成语
  • 释义:发:奋发;振作;扬:昂扬;蹈:跳、踏;厉:猛烈;有力。形容精神饱满蓬勃;意气风发昂扬。
  • 色彩:褒义成语
  • 造句:在欢快的鼓乐声中,运动员们精神振奋,发扬蹈厉地进入运动场。
  • 释义:奋:振作;发:激励;蹈:踩,引伸为做,实行;厉:猛烈,迅疾。精神振奋,行动迅猛。
  • 色彩:褒义成语
  • 释义:指四种质地和颜色不同的磨石。也指磨砺锻炼。同“磨砻砥砺”。
  • 释义:原指竭力铺陈渲染,力求发扬光大。后多形容过分讲究排场。
  • 色彩:贬义成语
u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