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渊驱鱼,为丛驱雀

首页 / 为渊驱鱼,为丛驱雀
为渊驱鱼,为丛驱雀

  • 色彩
    中性成语
  • 结构
    复句式成语
  • 程度
    一般成语
  • 字数
    八字成语
  • 形式
    8字成语
  • 年代
    近代成语
拼音

wèi yuān qū yú,wèi cóng qū què

释义

比喻为政不善,人心涣散,使百姓投向敌方。同“为渊驱鱼,为丛驱爵”。

出处

清·新广东武生《黄萧养回头》:“大小文武官员,都是助纣为虐,为渊驱鱼,为丛驱雀,甚非计也。”

用法

为渊驱鱼,为丛驱雀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。

典故
  • 某一日,孟子的几个学生针对夏、商两朝灭亡的原因展开了激烈地辩论。天命派认为桀和纣的灭亡是天意,人的力量没法与天意抗衡。有人立即反驳说:“明明是人意嘛,哪里是什么天意!孔子‘说:‘天何能言?以人代言之。’即使是天意,也是通过人力来实现的。把一切因果都说成天意,人的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?”双方争执不下,一道去请教孟子。孟子仔细听了双方争执的理由,分析道:“桀和纣之所以灭国亡身,不是什么天意,原因在于他们失去了民心,一个失掉百姓支持的国君当然要失败了。一个君主要想取得天下,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,那就是首先取得百姓们的支持,百姓不支持的事情肯定办不成。怎样才能取得百姓支持呢?方法也很简单,那就是深得民心。民心是很容易争取的。”这时有人提出质疑:“纣王造鹿台,百姓并不支持,但百姓被迫无奈,还是把鹿台造起来了。”孟子说:“鹿台是造起来了,但纣王却为这件事惹怒了百姓,纣王最后还是自杀了。这样看来,鹿台建成对纣王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呀。”有的学生不愿问题节外生枝,对孟子说:“先生,您还是说说桀纣亡天下的原因吧。”孟子说:“好吧,我们回到原来的话题。还是先说说怎样取得民心:首先是为百姓着想,做百姓喜欢的事情,解决百姓的疾苦,让他们有房住,有衣穿,有饭吃。凡是百姓讨厌的事情就万万不可去做,更不能强迫他们去做。”孟子说得有些兴奋,站起来继续说:“我打个比方,国君施行仁政,爱护百姓,百姓就像百川归海一样涌向国君的周围。你们都知道,水獭是专门靠吃鱼为生的,水獭一经出现,鱼类必然潜往深水;鹰隼专吃小鸟,小马看到鹰隼了一定会飞向树林深处。所以说,是水獭代替深水将鱼儿赶来,鹰隼为丛林聚积鸟类,故为渊驱鱼者,獭也;为丛驱雀者,鹯(zhān)也。由此可见,是桀纣把百姓驱赶到商汤王和周武王那儿去的。总之,梁纣的灭亡是因为人心向背,绝非什么天意。天意大难把握了,我们还是多尽人力吧。”弟子们听了,都表示满意。 任何君主残酷剥削百姓,使百姓活不下去,百姓必然奋起反抗,最终导致改朝换代。中国的26部史书记录26个朝代的兴亡史,考其缘由,就是亡国之君见利忘义,干下了“为渊驱鱼,为丛驱雀”的蠢事。
成语翻译
英语:

drive the fish into deep waters and the sparrows into the thickets

为字开头的成语
  • 释义:想发财致富的剥削者绝不会有好心肠。为富:想发财致富;不仁:没有好心肠。
  • 色彩:贬义成语
  • 造句:济公用玩世不恭的手法,经常嘲弄那些为富不仁的人。
  • 释义:蜮:传说中能含沙喷射人影,而使人致病的动物,比喻阴险毒辣的人。指象鬼蜮一样阴险狠毒,在暗地里害人的人。
  • 色彩:贬义成语
  • 释义:比喻好心得不到好报,将恩作仇。
  • 色彩:贬义成语
  • 释义:原指贫穷人家的女儿没钱置备嫁妆;却年年为别人缝制嫁衣。后比喻白白为别人操劳;自己一无所得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造句:忙了半天,为人作嫁,别人却一点也不领情。
  • 释义:丛:丛林;驱:赶。把雀赶到丛林。比喻不会团结人,把一些本来可以团结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。
  • 色彩:贬义成语
雀字结尾的成语
  • 释义:比喻目光短浅,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。“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”的略语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丛:丛林;驱:赶。把雀赶到丛林。比喻不会团结人,把一些本来可以团结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。
  • 色彩:贬义成语
  • 释义:把鱼赶进深潭,把雀赶到丛林。原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,百姓逃往别国。现也比喻把可以团结的人赶到敌方去。
  • 释义:锦屏:画有孔雀的丝织门屏。指得选为女婿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用珍珠打鸟雀。比喻得到的补偿不了失去的。
  • 色彩:贬义成语
"为渊驱鱼,为丛驱雀"相关的名字
u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