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道扬镳

首页 / 分道扬镳
分道扬镳

  • 色彩
    贬义成语
  • 结构
    偏正式成语
  • 程度
    常用成语
  • 字数
    四字成语
  • 形式
    ABCD式的成语
  • 年代
    古代成语
拼音

fēn dào yáng biāo

释义

道:路;镳:马嚼子;借指为马;扬镳:驱马向前。分走不同的路。比喻人们分别发展和施展各自的聪明才智。比喻因志趣、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。

出处

北齐 魏收《魏书 拓跋志传》:“洛阳我之丰沛,自应分路扬镳。自今以后,可分路而行。”

用法

分道扬镳偏正式;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。

典故
  • 出处:《北史 魏诸宗室 河间公齐传》高祖曰:“洛阳,我之丰、沛,自应分道扬镳。自今以后,可分路而行。”释义:“扬镳”,举鞭驱马前进。分路前进,比喻各奔前程,各干各的事。故事:在南北朝的时候,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,他很有才能,屡建功勋。皇帝非常敬重他,封他为河间公。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。他聪慧过人,饱读诗书,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。孝文帝很赏识他,任命他为洛阳令。不久以后,孝文帝采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,从山西平城搬迁到洛阳建都。这样一来,洛阳令成了“京兆尹”。在洛阳,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,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,往往表示轻视。有一次,元志出外游玩,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。照理,元志官职比李彪小,应该给李彪让路,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,偏不让路。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,当众责问元志:“我是御史中尉,官职比你大多了,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?”元志并不买李彪的帐,说:“我是洛阳的地方官,你在我眼中,不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,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?”他们两个互不相让,争吵起来了。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。李彪说,他是“御史中尉”,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,居然不肯让道。元志说,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,住在洛阳的人都编他主管的户籍里,他怎么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?孝文帝听他们的争论,觉得各有各的道理,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,便笑着说:“洛阳是我的京城。我听了,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。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,各走各的,不就行吗?”
造句

1.他们曾誓言永不分离,可最终却各自走上不同的路,分道扬镳

2.他们因性格迥异,终究选择了分道扬镳,各自前行。

3.他们各自分道扬镳,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去了。

4.因为一场误会,昔日好友最终选择分道扬镳,各走各路。

5.遇见不易,相伴更难。若不珍惜,终会分道扬镳,留下无尽的遗憾与陌生。

6.既然合作已经结束,我们从此便分道扬镳,各奔前程了。

7.默氏家族与公司利益背道而驰,犹如分道扬镳渐行渐渐远。

8.你是否相信,感情终会走到尽头,人们相遇又分道扬镳。回忆如黑白电影闪过,心在磨难中变得坚硬,难再寻人窥视其中柔软。

9.夫妻决定分道扬镳后,他们最不想留下的,是争吵的痕迹和财产纠纷。

10.自从在花莲车站我们分道扬镳,就再也没有听到过他的消息了。

反义词
成语翻译
英语:

each going one's own way

日语:

それぞれ別の道を行く。〈喻〉めいめい思い思いの道を進(すす)む

俄语:

пойти рáзными путями

德语:

hier trennen sich die Wege

成语谜语

相送但言策马去(打一成语)

分字开头的成语
  • 释义:比喻没有丝毫差错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造句:那影像与真珠儿一模一样,分毫不爽,似乎将自身的莫测品性传给了孩子。
  • 释义:崩:倒塌崩裂;析:散开;解体。分裂崩溃;离散解体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造句:如果德国央行拒不接受,单一货币或将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。
  • 释义:分别:分辨,区分;部居:按部归类。分类排列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比喻微少、细小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钗分开,带断了。比喻夫妻的离别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镳字结尾的成语
  • 释义:扬镳:指驱马前进。分路而行。比喻目标不同,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造句:我们彼此之间感情不和,早已分路扬镳了。
  • 释义:驷:套着四匹马的车;镳:马勒。高车骏马连接成队。形容高贵显赫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u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