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中雌黄

首页 / 口中雌黄
口中雌黄

  • 色彩
    中性成语
  • 结构
    偏正式成语
  • 程度
    生僻成语
  • 字数
    四字成语
  • 形式
    ABCD式的成语
  • 年代
    古代成语
拼音

kǒu zhōng cí huáng

释义

雌黄:即鸡冠石,过去写字用黄纸,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沫后重写。随口更改说得不恰当的话。比喻言论前后矛盾,没有一定见解。

出处

晋 孙盛《晋阳秋》:“王衍字夷甫,能言,于意有不安者,辄更易之,时号口中雌黄。”

用法

口中雌黄偏正式;作宾语;比喻言论前后矛盾。

典故
  • 西晋时期,太尉王衍喜欢谈论老庄,他所论的义理随时更改,被人称为口中雌黄。他找到当时对老庄深有研究的郭象来探讨。郭象对老庄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分析,让王衍无法插嘴。王衍对他十分佩服说他谈老庄思想如同悬河泻水一样永不枯竭
成语翻译
英语:

make irresponsible remarks

口字开头的成语
  • 释义:口:指言语;诛:责罚;笔:指文字。伐:征讨。用言语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造句:但正如他们口诛笔伐的银行家那样,很少有人会这么想。
  • 释义:天宪:指朝廷法令。比喻说话就是法律,可以决定人的生死。
  • 色彩:贬义成语
  • 释义:惠:给人以好处;至:到。只在口头上答应给别人好处;而实际的利益却到不了别人身上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造句:我不再相信他了,他总是口惠而不实不至。
  • 释义:不著文学,口头相传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造句:在某种程度上,《重生》选择的采访对象——大多数是通过新闻媒体和口口相传发现的——都能胜任这样一个长期的拍摄计划并能在镜头前敞开心扉。
  • 释义:心口不一致;口上说一套;心里想一套。形容心口不一致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造句:这个人一贯口是心非,当着你说好话,背是里却打你的坏主意。
黄字结尾的成语
  • 释义:农作物还没有长好,青黄相接。比喻时机还没有成熟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犹戴天履地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指古代妇女粉面额黄,妆扮美容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腰间佩挂紫色印绶,怀里揣着黄金官印。汉代丞相、太尉等皆金印紫绶。因以“佩紫怀黄”指身居高官。语出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:“吾持粱刺齿肥,跃马疾驱,怀黄金之印,结紫绶于要,揖让人主之前,食肉富贵,四十三年足矣!”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骊:黑色。原意是观察事物要注重本质,不在乎外表怎样,后比喻事物的表面现象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u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