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庭之哭

首页 / 秦庭之哭
秦庭之哭

  • 色彩
    中性成语
  • 结构
    偏正式成语
  • 程度
    生僻成语
  • 字数
    四字成语
  • 形式
    ABCD式的成语
  • 年代
    古代成语
拼音

qín tíng zhī kū

释义

原指向别国请求救兵。后也指哀求别人救助。

出处

北周 庾信《哀江南赋》:“鬼同曹社之谋,人有秦庭之哭。”

用法

秦庭之哭偏正式;作宾语;比喻乞求别人援救。

典故
  • 春秋时期,诸侯混战,吴国进攻楚国,楚国大败。楚国大臣申包胥前往秦国求救,秦哀公举棋不定,迟迟不发兵救楚。申包胥“立依于庭墙而哭,日夜不绝声,勺饮不入口。”哭了七天七夜,秦哀公深受感动,就答应出兵救援楚国
近义词
秦字开头的成语
  • 释义:比喻次要的东西胜过主要的东西
  • 色彩:贬义成语
  • 释义:秦地的树与楚国的天。形容相距很远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形容办事不负责,相互扯皮。诿,推委;諈,推辞。清 昭槤 《啸亭续录·王西庄之贪》:“及仕宦後, 秦 諉 楚 諈,多所乾没。”
  • 释义:泛指歌舞场所。多指妓院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秦国 的筝和 赵国的瑟。泛指名贵的乐器。 南朝 宋 鲍照 《代白紵舞歌词》之二:“雕屏匼匝組帷舒, 秦 筝 趙 瑟挾笙竽。”
哭字结尾的成语
  • 释义:指十分伤心或感动,抱头大哭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包胥:春秋时楚国大臣申包胥。比喻到别国哀求援兵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长歌:放声歌咏;引申为写诗文;当:当作。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;指用诗文抒发胸中悲愤的感情。也作“长歌代哭”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造句:长歌当哭,必须是在痛定之后的。
  • 释义:长歌:放声歌咏,借指写诗文。用放声歌咏来代替痛哭泣,借以抒发胸中的悲愤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干啼:没有眼泪地啼哭。湿哭:有眼泪地啼哭。无泪和有泪地哭。①形容哭哭啼啼。②也泛指因苦楚而呈现的各种表情。亦作“湿哭干啼”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u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