徘徊歧路

首页 / 徘徊歧路
徘徊歧路

  • 色彩
    中性成语
  • 结构
    动宾式成语
  • 程度
    一般成语
  • 字数
    四字成语
  • 形式
    ABCD式的成语
  • 年代
    古代成语
拼音

pái huái qí lù

释义

徘徊: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;歧路:岔路。在岔道口上来回地走。比喻犹豫不决。

出处

唐 骆宾王《代李敬业讨武曌檄》:“若或眷恋穷城,徘徊歧路。”

用法

徘徊歧路作谓语、定语;指犹豫不决。

典故
  • 唐朝时期,武则天控制政权后,改国号周,自己当女皇。大将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,他为扩大影响,号召天下人们起来推翻武则天,请当时文学家骆宾王写《为徐敬业讨武瞾檄》:“若其眷恋穷城,徘徊歧路,坐昧先几之兆,必贻后至之诛。”
近义词
成语翻译
英语:

hesitate at the crossroads

日语:

岐路(きろ)に立(た)つ

德语:

unschlüssig am Scheideweg stehen

徘字开头的成语
  • 释义:在难于接受的或同样紧迫的两者之间作出抉择时为难犹豫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徘徊:来回地行走。犹豫不决,停步不前。比喻总在一个地点不能前进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徘徊:来回地行走。形容应该决断时犹豫的样子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路字结尾的成语
  • 释义:西州:古南京。晋朝宰相谢安病重时,曾经从西州城门入城回京,死后,其友羊昙很悲痛,不愿从西州路走。比喻怀念故人,悲悼亡友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势急心慌,顾不上选择道路。
  • 色彩:贬义成语
  • 造句:几百人开始慌不择路地逃生,但只有1个出口。
  • 释义:急得来不及选择道路地乱跑。形容非常紧迫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《晋书·羊祜传》:“尝与从弟琇书曰:‘既定边事,当角巾东路,归故里,为容棺之墟。’”意谓辞官退隐,登东归之路。后用以为归隐的典故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指前进后退均无路可走,处境困难
  • 色彩:贬义成语
u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