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遗余力

首页 / 不遗余力
不遗余力

  • 色彩
    中性成语
  • 结构
    动宾式成语
  • 程度
    常用成语
  • 字数
    四字成语
  • 年代
    古代成语
拼音

bù yí yú lì

释义

遗:留;余力:剩下的力量。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,一点不保留。

出处

《战国策·赵策三》:“秦之攻我也,不遗余力矣,必以倦而归也。”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:“秦不遗余力矣,必且欲破赵军。”

用法

不遗余力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人全力以赴

典故

公元前260年,秦赵主力会战于长平,赵国失败,主将赵括战死,赵军四十余万人被秦军全部坑杀。在这次战争中,秦军也打得精疲力尽,再也没有余力攻打赵国。这样,秦国便以战胜之余威,遣使至赵,要求赵国割让六城作为讲和条件。赵孝成王召集群臣商议对策。刚从秦国到达赵国的楼缓极力主张割地求和,赵王也表示同意。赵国上卿虞卿知道后,坚决反对。他问赵王,秦兵攻打赵国,是精疲力尽之后退回去的呢,还是虽有能力进攻,但只是因为爱您而不攻呢?赵王说:秦国攻打赵国,已经尽了最大力量了,一定是精疲力竭而撤兵的。虞卿说,秦国尽了最大力量而不能攻占的,您却将其白白的奉献给秦国,这不是帮助秦兵进攻自己吗?秦兵以后如果年年再来攻打,不断要求割地,您该怎么办!赵国有多少土地可供您割让于秦?这样下去,赵国不是要灭亡了吗?不如不与秦国讲和,而以五城之地给予诸侯,换取他们出兵攻秦。这样,我们赵国失地于诸侯,还可以得偿于秦。赵王听了,觉得这个主意很好,便不与秦国讲和,而派虞卿出使齐国,争取诸侯出兵,从而打败了秦国的军事进攻。

成语翻译
英语:

leave no stone unturned

不字开头的成语
  • 释义:上不去,下不来。形容进退两难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形容事情无着落,处境为难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不世:非常、非凡。稀世罕有的功业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不世:非凡。指极大的仇恨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不世:不是每代都有的,即非常、非凡。形容功劳极大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力字结尾的成语
  • 释义:苍白:灰白。形容贫弱无力
  • 色彩:贬义成语
  • 造句:当言语显得苍白无力时,音乐便开始深情诉说。
  • 释义:揣度形势,估量自己的能力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比喻极轻微的力量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造句:小阳能力出众,解决这件难事对他而言毫不费力,简直不费吹灰之力
  • 释义:殚:竭尽。用尽智能和力量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  • 释义:殚、竭:尽。用尽所有的财力和人力。形容竭尽全力。
  • 色彩:中性成语
u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