鞍不离马,甲不离身
-
色彩
中性成语
-
结构
复句式成语
-
程度
一般成语
-
字数
八字成语
-
形式
8字成语
-
年代
古代成语
拼音
ān bù lí mǎ,jiǎ bù lí shēn
释义
甲:铠甲,古人打仗时穿的护身衣。马不卸鞍,人不解甲。处于高度警惕状态。
出处
唐《敦煌变文集·卷一·汉将王陵变》:“鞍不离马背,甲不离将身。”
用法
鞍不离马,甲不离身作定语、宾语、分句;指处于高度警惕状态。
鞍字开头的成语
- 释义:骑马赶路过久,劳累疲困。形容旅途劳累。
- 色彩:中性成语
- 释义: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。
- 色彩:中性成语
- 释义:鞍马:鞍子和马,指长途跋涉或打仗。形容旅途或战斗的劳苦。
- 释义:马前马后。指追随左右。
- 色彩:中性成语
- 造句:如今,我们看着别人初为父母,看着他们鞍前马后地护着他们的小犊子。
- 释义:甲:铠甲。马不卸鞍,人不解甲。处于高度警惕状态。
- 色彩:中性成语
身字结尾的成语
- 释义:百其身:自身死一百次。别人愿意死一百次来换取死者的复生。表示对死者极沉痛的悼念。
- 色彩:中性成语
- 释义:只要头容得下,身子就过得去。比喻得过且过。
- 色彩:中性成语
- 释义:战国时,豫让受知于智伯。后,韩、赵、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。豫让为报知遇之恩,矢志复仇。于是漆身为厉,吞炭为哑,改变声音形貌,伺机刺杀赵襄子,事败而死。事见《战国策·赵策一》、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。后以为忍辱含垢,矢志复仇的典实。
- 色彩:中性成语